2023年,寻找确定性,如何顺势而为?
阅读(200)
年度演讲的最后,我分享了三位南极探险家的故事。在充满不确定的南极,活成确定性。是抵御冰天雪地、极端天气、浮冰暗礁,唯一的信念。当然,前提是有扎实的基本功傍身,以及一头扎进未知的勇气。1519年,当探险家埃尔南·科尔斯特和他的团员们登陆墨西哥海岸时,他下令烧掉船只。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堵住了船员们的退路。迫使大家投身于,未知之中。(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分享)
就像是拍照。
当我们拍摄静物时,只需要在摄影棚里,摆好三脚架、调整好位置、布置好灯光。然后按快门,开拍。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但,突然有一天,影棚不见了。你必须得走出影棚,每天去不同的地方,穿越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天气里,拍转瞬即逝的光线,拍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如果还想按照原来的机位,原来的角度,直接开拍,恐怕不太现实。只能硬着头皮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拍摄对象的位移,调整焦距、调整角度、调整参数的设置。环境变化越大,调整越多。这样才能在按下100次快门后,找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企业就是如此。那个让你感到舒适的影棚,只是皇帝的新装。那些看似日复一日的经验,坚不可摧的流程,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都变得脆弱,而不可一击。只有让自己变得灵活起来,才能获得成功。不论环境动荡程度如何,变化无时不在,必须让自己保持动态。安索夫在战略管理理论中说,要成为一家适应环境的企业。他写作《战略管理》时,正是197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经历了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20世纪初。彼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机械化、标准化、大规模量产的工厂,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恐怕就是福特推出的T型车了吧。 (福特的T型车,图片来自网络)所以,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大量生产时代。企业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源源不断生产出一批批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市场上亟待被满足的需求。取胜,企业靠的就是低价。直到1930年代,当家家户户都有汽车、顿顿餐桌都有肉蛋奶的时候,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就少了。基本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厂家该怎么办呢?制造需求欲望。于是企业的重心又纷纷从生产转向了营销。广告、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1924年,梅西百货公司为了给圣诞购物季预热,在感恩节后的星期五,在商场里提供各式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折扣,吸引了数千人。这一方式也被很多商店效仿,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购物节日。 (1924年梅西百货感恩节活动-图片来自网络)不论如何,当时的企业都认为他们没有偏离既有的轨道,正在朝着可预知的方向飞速前进。他们充分相信,自己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趋势并不是注定的。20世纪60、70年代,原材料的动荡、环保意识的崛起、社会平等观念的倡导等等越来越多外部变化的生发,让企业感到了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企业要活下来,要求更高了。管理者遇到的考验,更多了。如何接招?安索夫的建议是,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业务”上。在外部,为开拓市场份额、满足顾客需求、及时供货、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想尽办法。在内部,必须设计更完善的计划、善用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但是管理者要做的调整,更是组织变革的契机。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果断、适时做出战略调整,需要付出足够的心力。而人们又总是习惯着过往的惯性,幻想着可以有一招永久制敌。殊不知,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永远达不到目标。
在进化岛社群中,有这样一则提问。
如何保持新生的姿态?去动态的调整战略。好的战略是匹配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准确感知外部环境?如何预计未来呢?我们回到安索夫,在他写书的年代,即70年代美国企业遇到的显著问题,就是“不确定性”。迅猛发展的技术、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需求的饱和,从四面八方来,都给企业提出了难题。他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感知的程度,分成了五个程度。分别是:第一级,可重复。包括稳定的可猜测的事情,比如,日升日落、四季轮回等等。虽然是变化着的事情,但是有规律、重复着。大家接受的程度高,预知的程度也高。第二级,扩张。包括缓慢的和渐变的事情,比如,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等等。朝着相对既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不过有的人理解深,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理解浅,错过了机会。第三级,变动。变化的速度加快了,但总体还是渐变的。有点像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变化的速度,不可测,但是终点的严重程度,却可以大体预知。只不过过程中,很多人还找不到对策。第四级,不连续。主要是一部分是不连续的,但其他部分仍然是可猜测的。比如,一次价格的涨跌,看似突然,但也有迹可循。最后第五级,突变。既不连续,也不可猜测。就像一次次的黑天鹅,让人措手不及。比如,在70年代美日的制造业企业遇到石油危机,生产成本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原来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实行的多元化战略,就不合适了。它不但不能分散风险,还会增加整体企业的成本支出。必须得快速调整战略。在第一级的可重复环境中,需要保持稳定性。而到了第五级的突变,必须组织足够的柔软,才能应对变化。当桌子上同时推下一只花瓶、一个泥人和一个篮球时,花瓶碎了、泥人烂了、只有篮球,安然无恙。这就是弹性。遭遇外界突变时,必须选择弹性。怎么理解弹性呢?年度演讲中,我和你分享了俞敏洪老师的故事。用200亿的冗余,撑起了新东方一起一落间的弹性。它是一种延展性,一种可塑性。在进化岛上有这样一次探讨,
最后的话 埃德温·兰德有一句话,我们的竞争力就是我们自己的卓越感。我们是孤独的,因为我们的计划比别人困难十倍,我们的付出是别人的两倍。保持动态、保持弹性,需要心力的支持。祝你在2023年,就像烧掉所有船只,切断退路的探险家一样,投身未知,修炼心力。顺势而为,找到确定性。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愈发需要学习商业知识,练就洞察力,才能看清时代逻辑。希望进化岛社群,会是陪伴你进化的信息场、解惑区。明天双十二,“刘润进化岛”社群本年度最后一次,最大力度限时优惠活动上架了,扫码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参与,数量有限,领完即止。错过这一次,再等一年。活动时间:12月10日 0:00- 12月12日 23:59。
在进化岛社群,你可以向我提问,分享和学习同学们的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还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共读经典商业书籍,学习前人的智慧,互相监督,彼此进步。更有线上圆桌会、嘉宾闭门分享,交流见解,碰撞思考。它就像是一个商业朋友圈,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认识更多各行各业爱好商业之美的朋友。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在岛上等你。
就像是拍照。
当我们拍摄静物时,只需要在摄影棚里,摆好三脚架、调整好位置、布置好灯光。然后按快门,开拍。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但,突然有一天,影棚不见了。你必须得走出影棚,每天去不同的地方,穿越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天气里,拍转瞬即逝的光线,拍神出鬼没的野生动物。如果还想按照原来的机位,原来的角度,直接开拍,恐怕不太现实。只能硬着头皮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拍摄对象的位移,调整焦距、调整角度、调整参数的设置。环境变化越大,调整越多。这样才能在按下100次快门后,找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企业就是如此。那个让你感到舒适的影棚,只是皇帝的新装。那些看似日复一日的经验,坚不可摧的流程,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都变得脆弱,而不可一击。只有让自己变得灵活起来,才能获得成功。不论环境动荡程度如何,变化无时不在,必须让自己保持动态。安索夫在战略管理理论中说,要成为一家适应环境的企业。他写作《战略管理》时,正是197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经历了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20世纪初。彼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机械化、标准化、大规模量产的工厂,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恐怕就是福特推出的T型车了吧。 (福特的T型车,图片来自网络)所以,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大量生产时代。企业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源源不断生产出一批批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市场上亟待被满足的需求。取胜,企业靠的就是低价。直到1930年代,当家家户户都有汽车、顿顿餐桌都有肉蛋奶的时候,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需求就少了。基本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厂家该怎么办呢?制造需求欲望。于是企业的重心又纷纷从生产转向了营销。广告、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1924年,梅西百货公司为了给圣诞购物季预热,在感恩节后的星期五,在商场里提供各式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折扣,吸引了数千人。这一方式也被很多商店效仿,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购物节日。 (1924年梅西百货感恩节活动-图片来自网络)不论如何,当时的企业都认为他们没有偏离既有的轨道,正在朝着可预知的方向飞速前进。他们充分相信,自己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趋势并不是注定的。20世纪60、70年代,原材料的动荡、环保意识的崛起、社会平等观念的倡导等等越来越多外部变化的生发,让企业感到了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企业要活下来,要求更高了。管理者遇到的考验,更多了。如何接招?安索夫的建议是,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业务”上。在外部,为开拓市场份额、满足顾客需求、及时供货、生产优质产品、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想尽办法。在内部,必须设计更完善的计划、善用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这不但是管理者要做的调整,更是组织变革的契机。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果断、适时做出战略调整,需要付出足够的心力。而人们又总是习惯着过往的惯性,幻想着可以有一招永久制敌。殊不知,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永远达不到目标。
在进化岛社群中,有这样一则提问。
我们都追求基业长青,为什么百年企业却寥寥无几?在我看来,
没有什么企业是可以基业长青的,就像没有人可以永生一样。你可能会反驳,明明在胡诌。不是有很多持续了两三百年的,一百多年的老店,他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是的,没错。但是,你仔细看,他们早已和当初不一样了。比如,壮士断腕的IBM。1911年,IBM刚成立时,第一台计算机还没有诞生呢。它主要是做计算-制表-记录。像打卡机、会计机,就是它的主要产品。 (早期的IBM制表记录公司,图片来源网络)后来,好多美国商店都配有了收音机和电话,不再需要打卡机、会计机了。IBM遇到了第一次危机。怎么办?恰好那时候,1945年,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了。虽然它还很笨重庞大,有几个屋子那么大;计算也很慢,每秒只能做5000次加减运算。但预示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开始。IBM就选择了撕掉原有标签,拥抱这一变化,开始推出大型计算机。它花费50亿美金,研发出了当时第一代大型机“IBM360系统”。风光一时。数据库、个人计算机、因特网,电子商务,还有后来的阿波罗十一号登月计划,都有IBM360系统的踪影。可是前浪总有被拍打的时候,到了90年代,随着微软、苹果的横空出世,IBM这个巨人,显得愈发笨拙。怎么办?原来在烟草公司任职、完全不懂计算机的郭士纳临危受命,接管了IBM。对内,他用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组织改革,大幅裁员3.5万人,剥离低利润业务,内部沟通采用电子邮件打通层级障碍,从下至上,调动员工的活力。对外,他带着团队从大型机,转型到了PC个人电脑。比如,我们熟知的thinkpad。在那之后9年,即2002年,IBM股价翻了9倍。看起来巨人的传奇,跌宕但又圆满。可这还没结束,2002年互联网泡沫爆发,IBM也没有幸免,利润连续下滑。这一次,彭明盛接替郭士纳出任CEO,带着IBM又做了一次重大调整。他们将PC个人电脑业务,也就是那个带着IBM走出低谷的转型作品,全盘出售。并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把IBM打造成了一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于是,4年后,IBM再次涅槃重生。你说,IBM是不是百年企业?一定是。100多年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依旧基业长青。但是,不断转型的IBM,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卖打卡器的公司了。就像特修斯之船,当每一块木板都更新后,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抛开哲学探讨不提,IBM的壮士断腕,恰恰是公司转型的必然。没有谁永远都是头号玩家,但永远都有断臂勇者。比如,微软。那个一度超越IBM的微软,也曾遇到过增长疲软。它选择了主动“抛弃”赖以骄傲的Windows操作系统。看似大逆不道的行为。恰恰是主动求变,是宠辱不惊。不断地以新生者的姿态,保持竞争的活力。
如何保持新生的姿态?去动态的调整战略。好的战略是匹配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准确感知外部环境?如何预计未来呢?我们回到安索夫,在他写书的年代,即70年代美国企业遇到的显著问题,就是“不确定性”。迅猛发展的技术、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需求的饱和,从四面八方来,都给企业提出了难题。他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感知的程度,分成了五个程度。分别是:第一级,可重复。包括稳定的可猜测的事情,比如,日升日落、四季轮回等等。虽然是变化着的事情,但是有规律、重复着。大家接受的程度高,预知的程度也高。第二级,扩张。包括缓慢的和渐变的事情,比如,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等等。朝着相对既定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只不过有的人理解深,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理解浅,错过了机会。第三级,变动。变化的速度加快了,但总体还是渐变的。有点像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变化的速度,不可测,但是终点的严重程度,却可以大体预知。只不过过程中,很多人还找不到对策。第四级,不连续。主要是一部分是不连续的,但其他部分仍然是可猜测的。比如,一次价格的涨跌,看似突然,但也有迹可循。最后第五级,突变。既不连续,也不可猜测。就像一次次的黑天鹅,让人措手不及。比如,在70年代美日的制造业企业遇到石油危机,生产成本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原来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实行的多元化战略,就不合适了。它不但不能分散风险,还会增加整体企业的成本支出。必须得快速调整战略。在第一级的可重复环境中,需要保持稳定性。而到了第五级的突变,必须组织足够的柔软,才能应对变化。当桌子上同时推下一只花瓶、一个泥人和一个篮球时,花瓶碎了、泥人烂了、只有篮球,安然无恙。这就是弹性。遭遇外界突变时,必须选择弹性。怎么理解弹性呢?年度演讲中,我和你分享了俞敏洪老师的故事。用200亿的冗余,撑起了新东方一起一落间的弹性。它是一种延展性,一种可塑性。在进化岛上有这样一次探讨,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有一天,突然之间遭遇重大变革。你会怎么选择?有一位前教培行业的同学说,突然的变化,第一反应确实有震惊,有慌乱。但马上就冷静下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擅长的事情,可能就是几年教培经验中,学会的标准化运营复制的能力。比如,要开一堂课,如何做前期推广,如何做课程录制,如何跟进进度,如何点评。可以快速整理出流程。我们发现这一能力意外的受到了不少行业的欢迎。我自己转型去了儿童乐园领域,之后又创办了一家新品牌陪跑公司。还有很多同事去了新能源。都是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我想,这应该就源自于可迁移能力的沉淀。把长板发挥到极致,才能在此基础上突破更多的可能性。在寻求转型时,有一个分析模型,叫做5R模型。
Review,自省Reform,重塑Reunderstand,重新判断Rechoose,重新挑选Refight,重新竞争清楚的认识自己,找到所长重塑护城河,看到变化重新判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挑选赛道,以初出茅庐的勇气,重新参与竞争。才能获得重生。那个最初造钢琴,后来又做起了摩托车的雅马哈。看似一头在西、一头在东的转型,其底气就来源于自身的技术长板,还有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在做摩托车时,日本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彼时,日本的摩托车一直主打运输需求,竞争非常激烈。但是,雅马哈发现在美国,摩托车并不是主用作运货的,而是被设计成了轻便、时尚的代步工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社交属性。关注到这一区别的雅马哈,综合分析了日本社会消费转型趋势后,精准预测了未来日本摩托车定位,可能发生的转变。于是,投入了轻巧型乘用摩托车的赛道。成功转型。未来究竟能够预测?或许预知未来唯一的办法是,主宰未来吧。
最后的话 埃德温·兰德有一句话,我们的竞争力就是我们自己的卓越感。我们是孤独的,因为我们的计划比别人困难十倍,我们的付出是别人的两倍。保持动态、保持弹性,需要心力的支持。祝你在2023年,就像烧掉所有船只,切断退路的探险家一样,投身未知,修炼心力。顺势而为,找到确定性。
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愈发需要学习商业知识,练就洞察力,才能看清时代逻辑。希望进化岛社群,会是陪伴你进化的信息场、解惑区。明天双十二,“刘润进化岛”社群本年度最后一次,最大力度限时优惠活动上架了,扫码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参与,数量有限,领完即止。错过这一次,再等一年。活动时间:12月10日 0:00- 12月12日 23:59。
在进化岛社群,你可以向我提问,分享和学习同学们的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还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共读经典商业书籍,学习前人的智慧,互相监督,彼此进步。更有线上圆桌会、嘉宾闭门分享,交流见解,碰撞思考。它就像是一个商业朋友圈,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认识更多各行各业爱好商业之美的朋友。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在岛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