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作者:楚桥 阅读(3492)

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

战事非常顺利,不出数月,南宋便已收复汝城、商州等地。

朝中诸多老臣,无不热泪盈眶,激动异常,称岳飞此役,“十余年来所未曾有,良用欣快”。

岳飞也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收复河北失地。

但他的满腔热血,并未得到高宗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军百里。

又一次前功尽弃

岳飞的心里,满是悲愤和痛惜,但他收复河山、一统中原的决心,依旧十分坚定: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气势磅礴,悲壮豪迈,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堪称千古绝唱

此前五十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曾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羽扇纶巾”的周瑜,十分仰慕。

周瑜的确英俊儒雅,雄姿英发,被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千百年来,也是圈粉无数。但在文学方面,却几无建树,与岳飞相差甚远。

从这个角度看,周瑜有点像今天的流量小生,只有颜值,没有作品,上综艺可以,玩创作却不行。

岳飞就不同,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有“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等多篇经典词令,流传于世,在高手如林的南宋文坛,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他不是文武双全,而是文武双强。

岳飞生在南宋,该是朝廷之幸、民族之幸,只可惜他遇到的,是五千年才出一次的奇葩皇帝。

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南汤阴。

小时候的岳飞,与同龄人相比,就非同寻常

沉默寡语,却性格刚直,遇有不平事,便“意所欲言,不避祸福”。

天资敏悟,博闻强记,爱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

力大无比,十几岁时,就能“引弓三百斤”,左右连射,百发百中

父亲曾问他:“日后若为国家所用,你会以身报国吗?”

岳飞满脸正色:“只要父亲允许,孩儿何事不敢为!”

父亲很是欣慰:“有子如此,吾无忧矣!”

在父母的支持下,二十岁的岳飞,正式加入南宋军队,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入伍当年,他便主动请命,带兵平定相州内乱。后来又在滑州城南,以不足百人之力,击败数千金兵。到了曹州,他空手与金兵肉搏,竟逼得敌人撤军十里。

N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让岳飞声名鹊起,先后得到宗泽、张所等高级将领的赏识,很快便从一名小队长,成长为军中骁将。

1127年,东京开封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宣告灭亡。

数十天后,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

这位宋高宗,完美继承了徽宗的两大优点,爱艺术,爱逃跑

南宋建国后,众多将领的抗金热情,高涨至沸腾,但骨子里的“恐金症”,还是让高宗乱了方寸。

在奸臣汪伯彦、黄潜善的怂恿下,他决定放弃中原,逃往南方。

时任修武郎的岳飞,为此上书千言,恳请高宗趁着敌军倦怠松懈之时,御驾亲征,北上抗金:

彼方谓吾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

按理说,这应该是南宋北伐的一次良机,但满腔热血的岳飞,只得到了八个字的回应,“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然后被削去军籍,遣回故里。

罢为庶民的岳飞,依然关注着前线的战局,随时准备挺身而出

次年, 金军兵分三路,围攻开封。

岳飞听说后,随即赶往东京,再次投靠宗泽,与金兵决战于胙[zuò]城、官桥等地,外敌虽猛,却始终未能踏进汴梁半步。

四月,天气渐热,金人开始撤军。

宗泽连上数十道奏折,希望赵构早日回京,谋划北伐大业。

高宗却置若罔闻,依旧藏匿于江南,天天歌舞升平,还时不时地到各大景区,题题字,写写生,至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他从来都不关心。

年近七旬的宗泽,气到吐血,终至一病不起,含恨离世。

弥留之际,他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念念不忘的,仍是北伐抗金,在用尽全身力气,连呼三声“渡河”之后,才撒手西去。

宗泽病逝后,继任的杜充软弱无能,先是擅离开封,后又弃守建康,最后竟投奔金国,成了万人唾骂的降将。

岳飞不屑与之为伍,只得带领孤军,辛苦转战于后方。

在广德遭遇金兵,六战六捷后,他又前往宜兴,降服了作乱的叛军。

当地父老乡亲,对岳飞感激不尽,都将他的画像,供于家中,朝叩晚拜,称“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金兵占领建康后,一路向南,追杀逃亡于江浙沪的赵构,但赶到宁波时,高宗已经乘船出海。

金兀术大为恼火,一番疯狂地烧杀抢掠之后,才撤军北归,路经常州,正好遇上从宜兴赶来的岳飞。

短兵相接,岳家军四战四捷,金兵主力,全都逃往建康。

养尊处优的赵构,可能实在受不了海水太咸、乘船太颠,在听闻金兵受挫后,便诏令岳飞前往镇江,协同其他将领,伺机收复建康。

原来皇帝也想家啊。

岳飞接旨后,迅速驰往建康,在城南的清水亭,杀敌数千人,横尸六七里。

随后,又追至牛头山,与金兵决战,硬是把金兀术,打得心服口服。建康收复。

不久,回到越州的赵构,便在临时行宫,接见岳飞,同时赏了不少兵器和财物。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岳飞的戎马生涯,开始迈入“黄金十年”。

1130年,他在常州与金兵苦战月余,擒获主帅、偏将七十余人,高宗异常兴奋,称其节义忠勇,无愧古人,甚至坦言,如今大宋步履维艰,若不是岳飞等人,他还能和谁一起,收复故土,挺进中原?

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来考量高宗的为人,赵构的这番热血之言,大家差点就信以为真

1133年,岳飞先后平定吉州、虔州、袁州等地叛乱,高宗极为满意,除了“犒赏甚厚”,还订制军旗一枚,御笔亲书“精忠岳飞”,赐予岳家军。

在嘉奖岳飞的诏令中,赵构更是不吝褒扬之词,“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夜吠之不惊”“江湖之间,尤所欣赖,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

一年后,三十二岁的岳飞,第一次领军北伐,成功收复襄阳六郡,被擢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

年底,金兵再犯中原,发兵庐州。赵构立刻诏令岳飞,“即日引道,兼程前来”,“夫非卿到,终不安心”。

很明显,在高宗看来,南宋的战场,一刻都离不开岳家军。

岳飞火速前往,不到一个月,便赶走金兵,“军声大振,庐州遂平”。

1135年,湖南有乱兵反宋,岳飞仅用八天时间,就消除了朝廷的心腹大患,高宗大喜,赞其“威名冠世,忠义济时,先声所临,人自信服”“平积年啸聚之党,于旬朝指顾之间”。

这评语,已经盖过了周瑜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想象,当年的岳飞,该是何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第二年,岳飞母亲病逝,请求解去官职,回乡守制。

但他刚回庐山,兵祸又起,朝廷连下数道诏书,强令岳飞回军,这才有了第二次北伐,汝城、商州等地,相继收复。

岳飞正想顺势北上,再打几场胜仗,无奈高宗不敢恋战,只得偃旗息鼓,退回鄂州。

金兀术得知宋廷撤军,以为东线无重兵把守,便再次举兵犯境,结果又被前来驰援的岳飞,打了一个落花流水

虚惊一场的高宗,连忙派人犒劳军队,封赏岳飞,怒赞 “非我忠臣,莫雪大耻”。

1137年,岳飞升任太尉,一跃成为南宋高官。赵构不仅将数万精兵,划给岳家军,还当众告诉其他将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这应该是岳飞和赵构,关系最为亲近的时期。

岳飞当然不会错过良机,趁着天子高兴,他又上书朝廷,力主抗金:

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灵柩),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

这篇文字,很值得推敲。

没有您圣明天子,岳飞一介布衣,凭什么能在十年间,官至太尉?

这是他在感恩朝廷,感谢赵构的知遇之恩

重点是,岳飞并没有提起“迎还二帝”,只是将钦宗列为“天眷”之一。

这是在向高宗表态,整个南宋,您才是真龙天子

岳飞最后还说,北伐功成之时,便是他解甲归田之日。

这是在消除高宗真正的“后顾之忧”。

不知道看了这封奏表,还会不会有人说,后来的岳飞,是死于“情商低”?

反正高宗阅后,那是相当高兴,亲笔御批“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还当面告诉岳飞,“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南宋所有兵将,除张俊、韩世忠外,全都交由岳飞调遣。

岳飞也热血澎湃,似乎看到不远的将来,宋军挥师北上、一统河山的画面。

但历史的车轮,并不是沿着一根直线前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掌舵的人,都会改变行程。

该秦桧上场了。

这个高宗身边最红的人,曾被俘金国多年,与金国几任首领的关系,都说不清、道不明。

他是南宋最坚决的主和派,坚称“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 。

哎呀,和平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唯有与金人南北分治,大宋方可太平。

这话说的,连赵构都听不下去了:“咋滴,朕就是北方人,也要受金国统领呗”?驳得秦桧一愣一愣,半晌没有反应。

如今,见高宗将兵马大权,都授予岳飞,秦桧深知,求和大计必然受阻,便和张浚(不是上文的张俊)一起面圣,说岳飞如果兵权独揽,势必功高震主,请求朝廷收回成命,以保天下安宁。

张浚也是抗金名将,他不反对北伐,只是对年轻的岳飞,独掌兵权,颇有想法。

行营左护军的首领,因治军不力被免后,张浚曾找来岳飞,商议主帅人选,提了三四个候选人,岳飞都觉得不满意,张浚很是恼火:“那看来非岳太尉不可了!

岳飞当场就怼了回去:“都督问的是正事,我当然慎重作答,岳某岂是贪恋兵权之人!

两人不欢而散,满肚子委屈的岳飞,索性递上辞呈,跑到庐山脚下,为亡母守灵。

高宗连派多位重臣,敦促岳飞回军,岳飞都以守丧为由,拒不听命。

不久,左护军的两个副将,带领四万宋军,并裹挟十万百姓,叛宋降金。张浚方知用人不当,“始悔不听岳飞之言”,只得引咎辞职,罢官归田。

岳飞这才赶回军中,并移师江州,“日夜训阅”“戮力练兵”,随时准备出征。

但此时的金国,主和派的完颜昌开始掌权,1138年,他遣使南下,与大宋和谈,表示愿意归还河南之地,送回徽宗灵柩,释放赵构生母韦氏。

他们的条件是,南宋必须改称“江南”,以后仅作为大金属国存在。

岳飞当然坚决反对,“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赵构却眉头紧锁,无比沉痛地说:“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

先帝的灵柩,迟个几年也无妨,只是韦太后年岁已高,朕朝思夜想,惟愿早日相见。所以朕宁愿委屈自己,希望尽快和谈成功。

好一个“屈己求和”,赵构这番话,首先感动到的,就是丞相秦桧,他立马深情歌颂圣上:“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

就这样,君臣二人,愉快地做出了丧权辱国的决定。

随后,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南宋朝廷,跪拜于金人膝前,献上巨额赔款,并答应取消宋朝国号,年年纳贡。

和议达成后,赵构认为应该举国同庆,便大赦天下,同时封赏文臣武将。

岳飞连上三道奏折,辞谢加封的官衔,认为金国言而无信欲壑难填,“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

这些话,高宗当然懒得听。但岳飞的预言,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一年后,金兀术杀掉完颜昌,撕毁与大宋签订的合约,再次领兵南下,进犯亳州。

高宗很是郁闷,这好日子才过了几天,又不得安宁,马上下诏给岳飞,让他“竭忠力,图大计”,并表示,前线一切抗战事宜,岳飞均可自行处理:

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还来面议,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

1140年,岳飞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出兵前,将士纷纷给家人留言,“河北平,乃相见”。

岳家军爆表的战斗力,再加上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直打得金兵节节败退,狼狈至极。

但天子的心,也是海底针,总是摇摆不定。局势稍稳,赵构便派遣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提醒“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别打得太猛,意思意思就行了。

这简直视战场如游戏场,岳飞当然不会同意。

好在李若虚也是抗金志士,愿意承担“矫诏之罪”,支持岳飞北定中原。

早在十年前,岳飞就开始实施“连结河朔”战略,团结敌占区的民间抗金力量。

此次北伐行动,便有多地忠义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军作战,与正面进攻的宋军,对屯兵汴梁的金兀术,形成全面包围之势。

然而就在此时,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数天之内,张俊、刘锜、韩世忠等人,先后接到退兵的诏令,岳飞又成了孤军。

他连发多道加急文书,请求朝廷派军支援,却无任何回应。

岳飞选择继续孤军深入,在郾城,他与金兀术的十万金兵,大战月余,岳家军全体将士,“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金兵伤亡过半,只得仓皇北窜。

遭此重创后,敌军纷纷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消息传至朝廷,高宗也非常兴奋,感慨和金国打了十五年,不下百战,都不及这一次,岳飞孤军作战,赢得大快人心

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

话说赵构对于抗金的态度,还真是一瞬间会有一百万种可能。

在开封城外的朱仙镇,岳飞再次大败敌军。

金兀术大怒,号令诸将再战,现场竟无人敢应声。

昔日的威猛之师,竟胆怯至此,金兀术万念俱灰,不禁仰天长叹,“自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败”,然后下令撤军,准备渡河北上,逃回大本营。

眼看曙光就在前方,岳飞自是豪情万丈,为了避免战时出现任何失误、已经戒酒十余年的他,兴奋地告诉众将:“直抵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但岳飞不知道的是,他永远都没有痛饮的机会了。

捷报频传的岳家军,早就让暗通敌国的秦桧,如芒在背,彻夜不安。

他唆使谏臣,提醒高宗 “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力请赵构下诏,让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接诏后,连忙写下千言奏状,认为“现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苟不乘时,必贻后患。

高宗一看,又觉得言之有理,便诏令他联合杨沂中、刘錡等人,乘机破敌。

这可吓坏了秦桧,他再次进宫面圣,反复强调“孤军不可留”,称败则亡国,胜则盖主,终于让高宗下定决心,一日之间,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功败垂成

岳飞悲愤之极,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手执金牌,面东而拜:“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秦桧实误陛下也。

在场诸将,也都长吁短叹,痛心不已。

听闻岳飞即将撤军,当地百姓都跪在路旁,拦在马前哭诉:“得知大军北伐,我们顶香盆、运粮草,夹道欢迎官军。相公今日若就此离去,以后谁保我们周全啊!”

岳飞强忍眼泪,跳下马背,让手下拿出诏书,示给父老乡亲:“朝廷有令,岳某不敢逗留。”

百姓一看,顿时哭声震野。

大军行至蔡县,又有数百名书生、僧道和乡亲,围至岳飞身边,叩头哀求:“此地沦陷已有十余年,听说官军前来,我们朝思夜盼,度日如年。如今敌寇败走,疆土渐复,大业将成,相公真的忍心班师回转吗?”

岳飞欲哭无泪,无言以对,遂决定停留五日,以掩护百姓撤往襄汉。

败走的金兀术,正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北上,突然跑出一个书生:“将军莫走,开封依然可守,岳少保很快就会退兵

金兀术当然不信:“开什么玩笑,岳飞五百骑兵,可破我十万大军,中原百姓,都日夜盼望其来,我拿什么守城?”

书生狡黠一笑:“这你就不懂了。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依我看来,岳飞已自身难保,北伐焉能成功?”

金兀术恍然大悟,立刻调转马头,奔向汴州,一路攻城掠地,无人可敌,不出数日,便夺回河南诸地。

岳飞听闻噩耗,失声痛哭:“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回到朝廷后,岳飞心灰意冷,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提前致仕。

赵构却满脸迷之冷笑,称“未行息戈之期”,战事未停,不同意辞职申请。

岳飞无奈,只得留在朝中待命。

一场滔天巨浪,即将汹涌袭来。

1141年春,金兀术再度犯境。

赵构派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将,前往淮西迎敌。

张俊指挥失当,前线溃败,回京复命时,却慌称岳飞以粮草缺乏为借口,“逗留不进”,当负全责。

身边人提醒岳飞,应该与张俊当庭辩论,岳飞却不以为然:“问心无愧,有何可辩之处”。

原以为一身正气,无愧于天地,无需自证清白。没想到岳飞这一次背的锅,却成了日后获罪的“证据”之一。

同年四月,秦桧向赵构建议,“诸将久握重兵,难以节制,当以三大帅改任枢密使、副,罢其兵”,高宗便一纸诏书,免去岳飞、张俊和韩世忠的兵职,改为枢密院任职。

边境未宁,烽烟四起,三大主帅同日被免职,这样的奇葩事,也只会发生在南宋。

三人中,张俊本就是秦桧的党羽,这次职务调整,他属于配合演出,接下来的剧情中,他还将扮演重要角色。

这天,张俊与岳飞,奉命前往楚州,视察韩世忠的军队。

名义上是常规检查,实际上却是伺机栽赃。

临行前,张俊就对岳飞直言相告:“这次的任务,就是要找到韩世忠逆反的证据,然后瓦解他的旧部”。

岳飞大怒:“世忠已是枢府大臣,楚州之兵,便是朝廷之军,岳某绝不做此荒唐之事。”

张俊一声冷哼,没有回应。

到了楚州,他实在找不到把柄,便对岳飞说:“城墙毁坏至此,尚未及时修复,看来这个韩世忠,对金人毫无防备之心”。

岳飞据理力争:“眼下形势,当以克复为主,退守之策,可容后考虑,世忠何错之有?”

张俊无言以对,只得作罢。

岳飞的正直,暂时保护了韩世忠,但他说的这句话,经秦桧一党断章取义,竟演绎成了“外敌至强,城池难守”,长金人威风,灭宋军志气,简直罪大恶极

回到临安后,秦桧便指示谏官,罗列多条罪状,弹劾岳飞“位高禄厚,日益颓废”“支援淮西,出兵不力”“弃守楚州,动摇军心”,建议朝廷免去其职,外放出京。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哪一条罪状,都与岳飞相隔十万八千里

但此时的南宋,“是非黑白,在桧呼吸间”,且秦桧此举,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主意,岳飞很快就被免职,回到庐山闲居。

然而,朝廷对岳飞的迫害,并没有到此为止

根据事先安排,张俊收买了岳飞的两个下属,唆使他们出面,指证岳飞、岳云父子,以及部将张宪勾结金国,意欲谋反。

曾有人提醒岳飞,投降派要加害于他,岳飞却坚信:“苍天有眼,必不会让忠臣陷于不义。

但第二天,就有使者上门,带岳飞父子前往临安。

家人很是担心,岳飞依然淡定:“皇天后土,可表飞心耳。

刚到临安,岳飞父子,就被关进了大理寺。

一身清白的岳飞,自然无惧审讯。对所有指控,全都予以否认。

典狱官何铸准备用刑,扯下衣服才看清,岳飞的后背上,刻有四个大字,那是岳飞年幼时,深明大义的母亲,含泪刺下的谆谆之语——“尽、忠、报、国”!

何铸当场怔住,沉默良久后,他决定禀告秦桧,岳飞实属无辜,不应治罪,并表示不愿再审。

秦桧回了他一个白眼:“此圣上之意也”,随即改命万俟禼[xiè]审问岳飞。

万俟禼是个酷吏,他对岳飞施以各种酷刑,打得这个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几度昏迷不醒

但狱中的岳飞,始终保持沉默,誓死不认罪。

两个月过去了,马上就到年关,万俟禼依然没有从岳飞的口中,拿到一个字的口供。

他只得跑到相府,向秦桧求助。

秦桧一边吃着甜柑,一边漫不经心地回应:“忘了淮西之役吗?贻误战机,那可是死罪。”

万俟禼大喜,连忙回到大理寺,伪造了一份口供,上报至宋高宗。

朝廷很快核准了岳飞的死刑。

行刑前,万俟禼问岳飞有何遗言,岳飞仰天长笑,索来纸笔,只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然后,刽子手将其五花大绑,押往刑房,用石锤猛击双肋,钢筋铁骨的岳飞,瞬间胸骨尽碎,心肺俱裂,当场吐血而亡,年仅三十九岁。

这一天,是114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同时被赐死的,还有岳飞的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

岳飞死讯传出,举国震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尺孩童,无不垂泪流涕。唯有金国君臣,举杯欢饮,称“和议自此坚矣”。

十一

岳飞入狱时,大理寺官员李若朴、何彦猷、薛仁辅等人,坚信岳飞无罪,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第二天就被免职。

皇叔赵士褭[niǎo]愿以百口身家,力保岳飞,很快就遭到秦桧弹劾,被外放建州,最终客死他乡

更有一介布衣刘允升,冒死上书,替岳飞鸣冤,竟被大理寺处死。其他对岳飞一案,稍有议论的官员,不是降职,就是入狱。

闲居在家的韩世忠,专程跑到临安,质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

秦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秦桧大声怒吼:“敢问相爷,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只是一脸冷笑,迟迟不愿答话。

他能说什么呢?“岳飞特赐死”的诏令,那可是高宗下的。

至于赵构为什么要赐死岳飞,历来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就是如果徽宗、钦宗归来,会危及高宗的皇位,这个说法,错误、幼稚,甚至可笑。

徽宗早已禅位,且在岳飞第二次北伐时,已驾崩于五国城。而钦宗实际在位时间,不过一年,就算回到宋廷,对执政十余年的高宗来说,除了有点膈应,没有任何威胁。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高宗无后,一旦迎回钦宗,皇位必将传给钦宗一系。

说得好像钦宗不回来,高宗就能变出一个儿子,继承大位一样。

赵构膝下无子,早在绍兴年间,就已经选中两个皇侄,抚养在后宫,以作皇储之选。其中一个,就是后来被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赵昚[shèn]。

很显然,这些都不是高宗一味求和、必杀岳飞的理由。

那么问题来了,赵构为什么要自毁长城、自弃中原呢?

因为他在乎的,不是江山,而是皇权。

从登基的第一天起,高宗对抗金的态度,一直非常暧昧,从来都是不主动,不拒绝,不坚决,浅尝辄止,小胜即止。

“靖康之耻”,让赵构对金人恨之入骨,也惧之入骨。

无论岳飞、韩世忠等人,如何英勇善战,他都不会支持军队渡河北上,更不容许岳飞所说的“直抵黄龙府”,万一大败而归,谁能再护江南?

他输不起。

有“和”才有“安”,秦桧主张的“南自南,北自北”,未尝不是高宗最乐于见到的局面。只有这样,他才能偏安一方,继续做他的帝王。

另外,大宋赵氏一脉,历来忌讳武将专权,屡立战功、声威赫赫的岳飞,高宗自然有所惧惮。

加之金国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秦桧认为,岳飞不死,和谈肯定受阻,他自己也难逃灾祸,如此君臣合谋,才酿出了这千古奇冤

直到1162年,孝宗赵昚即位,才为岳飞平反,恢复其官,以礼改葬,并找到岳家后人,赏钱百万,以恩荫授官。

1178年,孝宗召见岳飞三子、时任钦州知县的岳霖,称岳飞“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随后追谥岳飞为“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又改谥“忠武”。

十二

岳飞,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

忠孝两全。皇帝赏他府邸,他婉言谢绝,“敌未灭,何以家为”下属送他名姝,他却之不受,“主上勤于政事,将军岂能纵情声色?

有人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母亲生病,他必亲尝汤药,跪送榻前,母亲去世,他哭得双眼红肿,三天粒米未进。

他重情重义。副将戍守边疆,他让妻子慰问其家。有战死者,必捐出俸禄,抚养其孤。

行军作战,岳飞坚持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伙食。遇有粮草紧缺,将士饥肠辘辘,也绝无半点扰民之举。每有犒赏,他都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后全都分给将士,从不藏私。

张所去世后,岳飞感念旧恩,四处寻访他的遗孤,将孩子接至身边,习文练武,并上奏朝廷,为他争取荫官。

有勇有谋,既精于战术,也长于战略,擅长以寡敌众以少胜多,是有宋以来不可多见的“文武全器,仁智并施”者。

难怪后世的文天祥,称岳飞为南宋的吕尚(姜子牙),且“当世无人能及”“建功树绩,永载史册”,连超级自恋的乾隆,也对岳飞佩服得五体投地,“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南宋能够偏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岳飞的十年抗战。

如果没有岳飞,或许高宗连求和的机会都没有:

子孝臣忠,决战早成三字狱

君猜相忌,偏安还赖十年功。

——现代·刘大白

这一点,赵构心里清楚吗?或许吧。

文中成语

热泪盈眶 乘胜追击 满腔热血 前功尽弃 怒发冲冠 气势磅礴 热血沸腾 荡气回肠 千古绝唱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豪杰英雄 一席之地 文武双全 非同寻常 博闻强记 力大无比 百发百中 以身报国 南征北战 以少胜多 声名鹊起 御驾亲征 挺身而出 置若罔闻 歌舞升平 黎民百姓 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 念念不忘 软弱无能 感激不尽 短兵相接 养尊处优 心服口服 戎马生涯 步履维艰 信以为真 心腹大患 指顾之间 灰飞烟灭 踌躇满志 意气风发 偃旗息鼓 落花流水 虚惊一场 太上皇 知遇之恩 真龙天子 解甲归田 后顾之忧 风吹草动 来之不易 功高震主 收回成命 不欢而散 丧权辱国 言而无信 欲壑难填 同仇敌忾 节节败退 摇摆不定 意思意思 孤军深入 孤军作战 大快人心 万念俱灰 捷报频传 如芒在背 班师回朝 时不再来 机难轻失 言之有理 十二道金牌 功败垂成 无可奈何 长吁短叹 度日如年 残兵败将 自身难保 恍然大悟 攻城掠地 失声痛哭 心灰意冷 逗留不进 不以为然 问心无愧 据理力争 断章取义 罪大恶极 滑天下之大稽 十万八千里 到此为止 皇天后土 深明大义 闻风丧胆 昏迷不醒 漫不经心 五花大绑 钢筋铁骨 客死他乡 莫须有 众说纷纭 自毁长城 浅尝辄止 恨之入骨 英勇善战 千古奇冤 忠孝两全 婉言谢绝 何以家为 天下太平 饥肠辘辘 有勇有谋 以寡敌众 五体投地 三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