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详解 脚踏实地

【拼音】jiǎo tà shí dì

【释义】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出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示例】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向前走去。(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

【搜索】含有 的成语

成语扩展 脚踏实地

【接龙】脚*踏*实*地*

【同义词】足履实地

【反义词】好高骛远

【歇后语】穿没底的鞋;踩着石头过河

【英语】do solid work

成语故事 脚踏实地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 "警枕"。
    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 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人地。”
    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 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意思是说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这就是 "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皇帝宋哲宗亲自临丧,并下旨为他举行隆重的官葬。他家乡山西夏县的人们为纪念他,特为他建了墓碑亭,树起一块巨碑,这块巨碑连同底座高达九米,比帝王神道碑和墓碑还要高大。碑额刻有宋哲宗的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字样,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其撰写了碑文。

文中成语 脚踏实地

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出处:《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 出处:《《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名句
我们要远离赌“人性”的资本游戏,想赚钱?就脚踏实地的赚点,别指望什么超级杠杆……我们的人生目标,应该瞄准变成一个值钱的人。 出处:《我们的人生目标,应该瞄准变成一个值钱的人
但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有些坑根本躲不掉,走不了捷径,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出处:《我和罗永浩直播这一年
悲观跟乐观都不是一个选择,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去面对,去解决社会问题。 出处:《“打工”不是一切:互联网公司和它的员工该有怎样的边界
受采访、不上电视杂志,以身作则像一个基层员工一样每天脚踏实地测试产品,。 出处:《深夜看了张一鸣的微博,让我越想越后怕
我们不会因为现在的外部处境而悲观,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做机器人,为社会和用户带来价值,就是猎豹移动坚持下去的理由。 出处:《傅盛:打破宿命 - 《晚点LatePost》专访
他们既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又有仰望星空的追求,让脚下的台阶不仅更加坚实而且越来越高,距离星空越来越近 出处:《从六便士到月亮